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18-11-07     

  宁夏党校、行政学院课题组

  近日召开的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的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对当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深刻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地向前推进,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要把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意志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

  面对当今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态势,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可以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国际范围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

  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是自觉适应和主动引导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必须要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来形成最大共识、最大公约数,把人们的思想真正统一起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标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引导社会形成信仰的关键,是一个基础性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没有学理性和科学性等值得关注和回应的论调和倾向。这些论调的实质和目标指向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自身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2016年10月21日,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鲜明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一要唱响中华文化好声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价值观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二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三要结合各种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

  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政党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政党自信,要从各个方面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一点。 (执笔:吕月静)

  

【作者】:马杰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