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传承好家风培养好作风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19-07-02     

  自治区纪委监委

  核心提示:家风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根,到哪里去的魂。家风是一种情怀和信仰,教育子孙后代认祖归宗,不忘根本。家风教化塑造过我国古代社会无数忠孝志士、正人君子。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忠诚是本色、是灵魂,是须臾不可缺少的政治品格。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强调“慎乎其独”“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革命精神,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从中得到启迪,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坚定理想信念

  “贤人尚志”,故可以矢志不移。王阳明曾为他的弟弟王守文写过《示弟立志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于成龙在《治家规范》中讲:“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这些优秀传统家风中都蕴含着鲜明的尚志守廉思想。“功崇惟志”,政党亦然。崇高的信仰和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坚持做到一生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动力源,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能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只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培养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共产党人传承家风的本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贡献越大其价值就越大。

  厚植宗旨意识

  中国传统家风一贯重视“善”,视之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善”的放大,就是“仁”,为官要施“仁”政,即正德厚生、亲民为民。唐太宗李世民在《诫皇属》中说:“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李毓秀的《弟子规》强调:“凡是人,皆须爱”。《钱氏家训》:“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左宗棠身体力行地告诫子孙“士人居乡里,能救一命,即一功德,以其无活人之权也。”正是这些睦邻友好、守望互助的家风文化,传承了强烈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都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通过积极主动作为,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塑造人文精神

  在传统家风中,修身正己立德,一直被强调是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要求。东汉蔡邕告诫女儿蔡文姬“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日常容貌修饰打理都需要注重心之状态。宋代大儒朱熹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在朱熹看来,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林则徐告诫儿子林汝舟“切不可自满,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华,三戒浮躁。”我们汲取其中“修己”与“安人”的思想,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正是从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中汲取的智慧,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教传统的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及一些外交活动中,经常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多次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读书学习,尤其要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涵养人格魅力、提升干部素质,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治理水平。

  强化责任担当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种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记录了他在父亲病榻前接受遗训的过程,太史公(司马谈)执迁(司马迁)手而泣曰:“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一遗训,对司马迁的日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忧国为民的思想情操,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党员干部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弘扬清风正气

  古人说:“居官不能青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清白传家、正家促廉是历代清官廉吏的共同特点。“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包拯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以诏后世。焦裕禄不让孩子“看白戏”。传统家风在公与私、义与利、贪与廉之间划清界限,告诫后人始终做到自觉自律,知行合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领导干部家教家风,不是私事小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家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重要内容,从自身做起,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严于律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让自己和家人的一言一行经得起审视、成得了标杆。 (执笔:胡斌)

【作者】:马杰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