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白芨滩“治沙奇迹”的做法与启示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19-11-12     

  宁夏党校、行政学院课题组

  核心提示

  以职工为防沙治沙核心力量,以榜样为表率,以“控制住流沙”“让沙漠变绿”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不断为防沙治沙“赋能”,实现了治沙成效的成倍扩大。

  防沙治沙条件艰苦,任务重、责任大,基层党组织发挥实效是关键。防沙成果要巩固,就要在防治结合基础上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白芨滩防沙治沙的典型做法

  上下同心,形成治沙合力。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防沙林场)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这里风大沙多,当地村民吃尽了沙害的苦头,许多人曾被迫离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沙害肆虐,林场职工收入较低,许多职工长期被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困难困扰。在取得有效援助、帮扶的同时,林场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在防沙治沙艰难困苦的时刻,聚拢了人心,稳住了队伍,留住了防沙治沙力量。治沙的关键在人,林场领导班子与职工群众上下同心、接续用力,形成了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人民楷模王有德40多年来参与并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是科学治沙的带路人,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顶住压力,推行“计件制”改革,从深层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能动性,职工纷纷打破“铁饭碗”,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进行承包。林场对划片承包提出配套要求:当年成活率达到85%以上,第二年保存率达到75%以上,第三年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改革前林场每年治沙造林3000亩,改革后每年能完成30000亩。林场职工张雪云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还在管理站承包了经果林和苗圃,收入明显增加。为增加职工收入,林场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行企业化运营,先后成立了3个绿化造林公司,承揽绿化工程,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利润反哺治沙造林。

  科学治沙,实现人进沙退。就地就近取材,利用麦草扎成方格,麦秆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丘上,留麦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秆根部,使麦秆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以麦草方格防沙。将灌草和树种合理搭配,在沙丘丘顶撒播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耐旱灌木,以种草种树固沙。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沙区特色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沙漠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这些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土方子”非常有效,既降低了治沙成本,又大幅提高了造林固沙质量,实现了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白芨滩防沙治沙的深刻启示

  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是基层组织发挥堡垒作用的关键。白芨滩在条件艰苦、任务重、困难大的情况下,能坚持常年治沙并取得巨大成效,一个关键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发挥出强大堡垒作用。我们应吸收借鉴白芨滩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推进生态立区建设。当前,在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的过程中,基层组织治理任务重、矛盾多,领导班子应多倾听职工心声,将职工愿望与组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

  以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白芨滩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效的关键,是通过生动有力的改革实现的。划片承包的“计件制”改革,顺应职工愿望,维护了多数职工的根本利益。改革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考评精准,既凝聚了人心,又分解下沉了任务,形成了合力。当前宁夏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化解,我们应从白芨滩林场的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始终将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大胆试、大胆闯。

  将防沙治沙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稳定治沙、巩固治沙成果的捷径。白芨滩实现持续、稳定治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职工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接续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白芨滩群众靠“沙”致富的基础好、愿望强烈。在防沙治沙过程中,通过发展经果林、种养结合,既能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又能巩固治沙成果。 (执笔:龙生平)

  

【作者】:马杰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