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脱贫攻坚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造性运用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20-07-21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原理与方法,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问题,是对发展难题的积极回应和深入探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导向明确、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创造性运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科学认识与准确把握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集体智慧结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扶贫工作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在实践中萌芽产生,也在实践磨砺中发展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之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从伟大实践之中得出的结论,也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逻辑起点。中国道路正是党领导人民根据本国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与时代特征自主探索出来的、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脱贫攻坚是对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等原则的贯彻落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坚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扶贫工作的理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特征,即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目标。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把握客观规律性,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创新扶贫模式的价值指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葆生机活力、永具思想价值的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在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转换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正确诊断致贫返贫根源,瞄准贫困人口个体需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扶贫创新也助推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更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富裕和贫困关系到人民整体的富裕和贫困。扶贫事业始终将人置于社会发展的中心,精准扶贫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引导,努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马杰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