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20-11-17     

  核心提示

  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和丰富内涵,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基本要求和路径举措,对于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长期以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通过充分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着力释放内需潜能,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特别是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同时,建立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体系,为形成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经济体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增添新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科学的辩证思维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许多挑战,主要是国民经济循环还有梗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足,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很多高新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和痛点,让各类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同时,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只有构建完整统一的大市场,才能促进市场竞争,进而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搞封闭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要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合,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竞争,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我国经济的一体双翼,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国内大循环通畅,将有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世界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为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参与国际循环夯实基础,使得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际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 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和融入国际循环,才能为国内大循环创造更多机遇、提供强大动力,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分量更重。

  全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要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要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发力,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引领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从源头上化解各种“卡脖子”技术瓶颈,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促进国际合作,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推动互利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东中西互动协同开放,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提供强大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赢得发展优势的大布局。面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一定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执笔:蒋文龄)

【作者】:马杰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