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充分挖掘黄河流域农耕文化遗产精华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21-08-02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通过新时代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来造就,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而黄河文化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宁夏人均耕地少,而且水资源极度稀缺,有资料显示宁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的1/12。“山大沟深,狂沙满天飞”,是对宁夏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南部山区山势险要,沟壑纵横,中北部三面环沙,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宁夏各族人民在长期与风沙、苦寒的搏斗中,逐渐养成了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宁夏全域都处在黄河流域,两千多年来,人们在黄河两岸引水修渠、构筑堤坝、栽种树木、堆积石垛,使美丽富饶的宁夏引黄古灌区成了黄河文化的地标性符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清水河、苦水河、泾河、葫芦河、渝河等黄河支流流经宁夏南部山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黄河几乎渗透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黄羊滩、滩羊、羊皮筏子,无论是地名、动植物名,还是祭祀活动、出行工具,几乎都与黄河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宁夏地表形态多样,草原、沙漠、湿地、丘陵、河谷一应俱全,是一个农耕经济与畜牧产业相互交错发展的过渡地带。广大民众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以传统农耕知识技术体系和农业生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相适应,沉积着世代相传的生产制度和礼仪民俗。多样的生产方式孕育了多样的文化形态,但无论选择哪种样态,都是人们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结果。

  当前,以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为体验的乡村特色旅游,极大地迎合了城市居民追求新颖、独特、体验的心理需求。中卫市成功引入西坡等5家国内知名品牌,开发建设“黄河宿集”等民宿产业,较好地发展了乡村旅游。对旅游者来说,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更能增强当地文化的亲和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依托农村的自身逻辑和秩序建构村落空间,使农村充满发展活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应是各级政府着手实施的发力点。

  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宁夏各族群众经过不断筛选,培育出了许多与当地生态资源具有良好协调性的特产类品种资源,像贺兰山葡萄、中宁枸杞、灵武长枣、盐池滩羊、海原小茴香、同心银柴胡、固原燕麦、彭阳红梅杏、西吉马铃薯等,都是具有独特生态适应性和较高营养价值的生物品种资源,在抗病、抗虫、抗旱、耐盐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地很多土特产却都只是以初加工产品的形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并没有被开发出较高的附加值,而且很多地方农产品的季节性强,能够延伸的产业链短。目前,除了枸杞、葡萄、马铃薯等几个宁夏特产,在政府的主导和精心打造下,基本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发出了部分系列产品外,其他土特产的品种开发尚在规划起步中。

  其实,宁夏很多传统农作物不仅是宁夏农业生物品种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也是目前国内利用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技术分析稀少的品种资源。自治区可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对这些品种资源的遗传价值、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等进行深度研究和系统解析,为提高农业单元生产能力进行有益探索。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应该在加大培育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导入新时代科技元素,激发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内生动力,铺就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执笔:张治东)

【作者】: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