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瑞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繁荣,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党建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我们要以高质量党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把方向,强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是保障,强调要真抓实干,把政策贯彻落实好、人民群众凝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领导核心。一是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社会民众。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带领人民对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源泉,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南和根本遵循。二是加强党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和意识形态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和民意。三是完善党组织领导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不是自发的、自主的,也不是独立的板块,而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将乡村文化振兴纳入乡村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实现“文化振兴+”的发展模式,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力度,强化资源投入保障,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持续、有序推进。四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形成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加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加强德治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文化振兴活力。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一是“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乡村人才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指导、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精准落地;健全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结合当地特色探索建立有效人才制度,打造人才标识名片,吸引和聚集社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二是党建搭台,广纳多方人才。党组织是挖掘本土文化人才的主力军,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普查,深入挖掘乡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本土人才资源,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库;举办各类文化技能培训、技艺传承活动等,为本土文化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围绕人才补贴、住房保障、职业发展机会等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依托对口帮扶机制,形成高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鼓励高校教师、文化名人、研究员等对口支援乡村文化振兴;设立教育实践基地,选派专业相关的大学生到乡村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示范引领活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结对帮扶制度,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活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丰富文化振兴内涵。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中优秀文化因子,赋予乡村文化振兴新的时代内涵,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党建引领,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传统文化普查、记录和整理工作,编写乡村文化志、村史等;挖掘民间的家风家训、红色故事,将其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让乡村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二是党员带头,助力文化创新发展。党员带头运营乡村文化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新媒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乡村新风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举办以党建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创意大赛,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党员带头践行文明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织开发具有乡村特色和党建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文创成为可移动的传播载体。三是党建推动,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依托乡村的革命历史遗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民俗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文化游,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民宿,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推动文化与农业融合,引导农民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发展创意农业,打造农业文化景观,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等,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乡村文化在产业融合中实现价值最大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2023年北方民族大学校级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宁夏红色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XYSM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