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典”述历史渊源 “译”促文化传承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25-07-14     

  杨晓丽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命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才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性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民族典籍作为记录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弥补汉文古籍中的一些缺失和不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物价值。因此,做好民族典籍翻译工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展示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激活文化基因,为铸牢工作提供思想基础。从“翻译典籍”到“翻译中国”,民族典籍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文化基因解码的过程,也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还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典籍无一不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翻译,则是激活这些密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桥梁。通过民族典籍翻译,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民族间的理解与尊重得以增强,各民族能更加清楚认识到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豪感;同时,也能打破民族间的语言壁垒,进一步激活典籍中的文化基因,提炼出诸如家国情怀、生态智慧、道德伦理等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让民族文化亘古亘今,也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和精神力量。比如,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多种语言版本,已成为民族共同精神财富,大大促进了文化认同;清代满文《四书五经》的翻译,促进了多民族文化融合,构建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由彝族文化专家与汉语学者共同完成,确保了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成为彝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桥梁。总而言之,民族典籍翻译不仅激活了典籍中的文化基因,使其成为全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还提炼出了各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传承时代价值,为铸牢工作提供精神支撑。古籍并不是长期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农业技术、医学知识、哲学思想、理念价值等,时至今日依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翻译提炼和传递各民族典籍中的精神内核,实现精神价值的升华与传承,正是各民族典籍翻译的价值所在,这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进行典籍翻译,需要深度挖掘民族典籍中的精神内核,将其提炼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创新传播方式,让精神价值深入人心;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扩大其影响力,使之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提供助力。比如,通过翻译史诗《江格尔》,不仅让蒙古族的草原英雄故事被更多民族理解,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团结精神也能提炼升华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敦煌文献的多语种翻译则揭示了中华文化多元共生格局,增强了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深入发掘并展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能进一步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共融。可以说,民族典籍翻译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更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柔性力量”。

  坚持文化使命与时代价值的统一,为铸牢工作注入持久动力。民族典籍翻译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做好这项工作,既需坚守历史责任,使民族典籍中的精神价值得以精准提炼并传播,又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适应融合。一方面,要坚持其文化使命,充分挖掘深植于民族典籍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内容,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成为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各种新科技手段留住历史的真实面貌,充分发扬典籍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民族与世界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身处数字化时代的当下,民族典籍翻译也需借助人工智能技能,进一步创新翻译方法与传播路径。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江格尔》史诗中的草原场景,或利用智能技术让《格萨尔》中的英雄故事跃然眼前,等等。借助各种科技手段让民族典籍从学术走向大众、从历史走进当下,才能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注入持久动力,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照亮世界,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作者】: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