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西夏陵:讲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25-07-16     

  魏淑霞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这片陵墓群不仅承载着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的历史,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制、丰富的出土文物和多元的文化符号记录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度互动,成为多民族交往与中华文明交融的生动见证,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丽画卷。

  历史记忆:多民族融合的微观诠释

  西夏陵的营建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西夏(1038—1227)境内聚居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党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广泛吸纳各民族的智慧。西夏陵的营建,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多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既有党项人的参与,又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参与;既承袭中原王朝的礼制传统,又融入本民族及西域佛教文化的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陵寝体系。从陵寝制度到艺术创造,从技术传承到精神信仰,西夏陵诠释了各民族在碰撞中交融、在互鉴中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古代多民族共同开拓疆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

  西夏陵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物质载体。它历经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地震破坏和人为损毁,残存的遗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沧桑、兴衰更替的深刻印记。其空间秩序、建筑符号与仪式遗存共同构建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记忆场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它向世人昭示:无论历史上存在过哪些政权,生活过哪些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最终都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浩瀚江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西夏陵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西夏效法中原王朝,设立谥号、庙号和陵号,体现了对中原政治文化的认同;西夏陵兼具火葬与土葬特色的丧葬制度,是民族传统与封建礼制融合的缩影;西夏陵的墓志铭制度与中原墓志铭制度如出一辙;西夏陵陪葬墓与珍贵器物彰显了帝王的尊贵,与中原王朝建筑伦理一脉相承。这种丧葬习俗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党项迁徙西北后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揭示了多民族交融中的深度互动与文化认同,为理解古代西北民族的交融与历史演进提供了珍贵视角。它所蕴含的历史智慧、民族交融的经验和民族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

  帝陵建筑: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西夏陵体现中原传统与民族特色的融合。西夏陵的选址依山面河,建筑布局和形制承袭唐宋帝陵制度天人合一、等级秩序等核心价值,展现出中原王朝礼制的庄严。石像生群的安置位置、墓室四壁立护墙板、碑亭制度的应用等,都表现出西夏帝陵建筑的特殊习俗。西夏陵的“承古而创新”既是对中原文化的尊崇,亦是对本民族传统的表达,体现了多元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古代皇室丧葬文化的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出土文物体现多元技艺与文化符号的交汇。西夏陵出土的大批建筑构件,如砖、瓦当、滴水、石雕等建筑的工艺水平可与中原建筑构件相媲美,与中原建筑工艺文化一脉相承;鸱吻、摩羯与妙音鸟等装饰,蕴含佛教文化对西夏的深远影响;鎏金铜牛造型反映出西夏既承袭了中原成熟的金属铸造工艺,又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游牧民族的审美;碑文兼用汉文与西夏文、墓葬中出现梵文咒语,彰显多语言、多信仰的共存;大量的羊、狗骨架及铜牛、石马等随葬品,反映了党项畜牧经济传统与汉式墓葬的结合;石像生与负载力士石碑既借鉴中原传统,又以创新形式赋予艺术感染力。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是不同民族手工业技艺与文化交融的实证。

  当代传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载体

  科技赋能,激活文化遗产动能。通过数字化监测、夯土加固、抗风化处理等科技手段延续遗址本体生命力;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提升遗址保护的精细化水平;VR技术打造《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高沉浸体验项目;4D电影《时空秘境之旅——重回西夏》以动态影像再现王朝风貌;数字建模技术对陵墓结构、出土文物进行高精度还原;三维影像欣赏雕龙栏柱的精妙。游客化身历史探索者,深度参与文化解码,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千年文明的对话。西夏陵的历史叙事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全民共享。这正是历史与现代的共振,亦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延续。

  文旅融合,重塑文化遗产生命力。西夏陵正以“文旅融合”重构文化传播路径。文化旅游艺术节、非遗技艺展示、历史讲座、研学活动、西夏主题书法作品展、特色文物衍生品,让历史符号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游学过程中,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隔阂,深化了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更促进了新时代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夏陵的旅游开发带动了周边地区交通、餐饮、住宿、文创、演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了不同民族成员在经济活动中的合作、互助与共同致富,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是民族交融的现实基础。

  多元对话,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丝绸之路主题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西夏陵正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重新诠释其作为欧亚文明交汇枢纽的历史角色,推动多元文明在当代语境下实现共鸣。从夯土陵台到数字光影,从考古发掘到文旅盛宴,西夏陵的当代传承已超越简单的遗址保护,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进程中,正以保护、科技、文化、教育等维度,书写着古老文明与新时代的对话篇章。(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作者】: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