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夏宣讲网!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热点面对面

顺应人口流动趋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宣讲网  nxjst.nxnews.net  发表时间:2025-09-17     

  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各民族群众心手相牵、同舟共济,共同书写着塞上大地的发展篇章。回溯宁夏发展历程,人口流动始终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塑造了宁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更在新时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

  宁夏是各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区域,历代人口流动逐步塑造其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先秦起,宁夏便是游牧与农耕民族交汇地,匈奴、鲜卑等民族在此杂居。战国秦国设郡推动文化初融,北魏“汉化”政策促进民族交流,西夏党项族吸收多民族文化,各民族互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雏形,播下“多元一体”的种子。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战乱频发,加快宁夏本地各民族与周边省份的人口流动迁徙。迁徙中各民族共抗生存挑战,如抗战时接纳多民族难民、携手抗日、凝聚情感,让“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认知扎根,积累民族团结情感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策驱动人口流动优化民族结构。初期“边疆开发”政策吸引内地人口参与宁夏建设,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全国掀起了支援宁夏建设的高潮,移民安置兼顾民族习俗与交往。同时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夯实共同治理基础。改革开放后,人口“双向流动”及西部大开发吸引外流人口回流,进一步优化了宁夏的人口布局。

  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重要论述为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人口流动不再是“人口迁移”的简单过程,而是各族群众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互鉴、凝聚发展共识的“实践场”,其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现实价值愈发凸显。

  人口流动催生互嵌式社会结构“宁夏样本”。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核心是让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格局。在宁夏,人口流动从不同维度推动了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宁夏样本”。例如,“三线建设”时期,宁夏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会聚宁夏石嘴山、银川等地,共同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这些建设者及其家属聚居在企业周边的社区、街道,形成了“嵌入式”社区。“三线建设”时期的人口流动,虽以工业建设为核心,却在客观上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积累了实践经验。

  人口流动与精准扶贫、生态移民深度融合。宁夏是我国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为解决部分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我区创造性地将生态移民与精准扶贫、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结合,通过人口流动推动移民与本地群众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互嵌式结构的内涵。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宁夏注重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促进融合。移民通过租赁、购置房产在安置地稳定居住,为培养民族情谊塑造空间优势;城乡医疗体系的完善让移民与本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医疗服务,在医院就诊、健康体检中加深交流;生产方面,移民学习本地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与本地群众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移民城市银川的“乘数效应”。作为首府,银川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人口流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呈现出“乘数效应”——人口流动不仅推动了银川市的经济发展,更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城市发展中深度扎根,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川市将互嵌式社区建设与人口流动管理工作深度对接,推进社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随着以银川为中心的经济圈持续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区内外各族群众涌入。社区内,“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各族群众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构筑了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愈发坚实。银川的实践证明,人口流动能够让民族团结从“政策引导”转化为“群众自觉”,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口流动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其潜力仍需进一步挖掘。

  传承历史经验,夯实民族团结根基。宁夏人口流动与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要深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提炼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民族团结理念,让“迁徙中融合、共事中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要将人口流动与民族团结的历史融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通过编写地方历史教材、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举办历史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宁夏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历程,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从历史中汲取民族团结的力量。

  优化政策保障,完善互嵌式社会结构。要立足人口流动的新特征,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深化提供支撑。在移民安置方面,要继续坚持“互嵌式”安置原则,避免形成单一民族聚居区,同时加强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移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享有与本地群众同等的待遇;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库,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语言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在社区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推进互嵌式社区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让社区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阵地。此外,要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将人口流动政策与产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文化政策相结合,形成推动民族团结的政策合力。

  促进全方位嵌入,凝聚发展共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嵌入。要以人口流动为纽带,推动各民族在空间上“共居”,通过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方式,创造各民族混合居住的环境;在文化上“共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经济上“共富”,引导各民族群众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上“共治”,鼓励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心理上“共情”,通过常态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共鸣。 (执笔:张玉梅)

【作者】:

【稿件来源】: 宁夏日报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