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的内在要求之一,它能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各族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有助于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民族理论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以具体化打破认知隔阂、以生活化建立情感连接、以大众化降低理解门槛、以故事化激活历史记忆、以简单化实现共识凝聚,这五大策略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一座从理论高地通向各族人民群众心间的桥梁。
抽象概念具体化:用生活符号替代理论术语。如何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宏大而深刻的政治理念真正被各族群众感知、接受、认同?核心策略之一就是进行富有温度和感知度的具象表达。其精髓在于,运用贴近生活的文化符号和情感意象,将无形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借“石榴”之形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极为传神地可视化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状态。当各族群众看到这些鲜活的石榴图案或立体造型,无需复杂解说,其象征的团结一体、密不可分的意义就能直接触及感官、引发共鸣,使高远的共同体目标变得可亲可及,大大增强了传播的穿透力和亲和力。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人最熟悉、最珍视的“家”文化资源,将中华民族整体喻为“大家庭”,56个民族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兄弟姐妹”,唤醒了潜藏于国人血脉中对家庭的依恋、对亲情的重视等深层文化心理,极大促进了从情感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空洞理论生活化:连接政策与民生痛点。所谓“空洞理论”,常指那些悬浮于文件报告中的原则性表述,与老百姓的日常感知存在距离。而“生活化”则是一种让顶层设计落地生根的叙事策略,其核心是让宏大的国家治理理念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具体体验,让政策的温度与力度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得到最真切的检验。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聚焦那些“小而暖”的民生故事。这种叙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看似微小的个案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极大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讲述了自己因移民搬迁而改变人生的“传奇经历”:“我出生的地方是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毛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因为贫困16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20岁我的老家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就是移民搬迁政策让我能够重新阅读、写作,上过电视节目,出了五本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到了人民大会堂。有人说我的故事是个传奇,但我自己知道,哪有什么传奇?我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段演讲,以个人的经历为例,以小见大,讲述了“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的生动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术话语大众化:用通俗化表达降低理解门槛。对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而言,由于他们长期更擅长和习惯于实务观察与具象思考,因此,不管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政治理念,还是实践中与之相关的各项要求都是相对晦涩难懂的,面对这样一种现实,要增强话语宣传教育的实效,就要做好转化的工作,要充分理解内涵与要求的本质,再实化为通俗的理解。如“四个与共”实化为一句话就是“各民族永远在一起,不管苦与甜、难与荣,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五个共同”实化为一句话就是“中华民族的家底、现在国家的家底,不管软的、硬的,都是大家攒下来的”;“五个认同”实化为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三个意识”实化为一句话就是“做一个好国民、好公民、好市民(村民),心里有法、按法办事”;“四对关系”实化为一句话就是“和而不同、异不伤同,大家庭有我,大文化含我,钱袋子鼓、脑袋子明。”
历史话语故事化:让宏大理论通过人物悲欢深入人心。历史话语的故事化本质上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命运与具象的历史场景,将抽象的民族理论植根于大众的情感记忆之中。当文成公主从长安远嫁吐蕃的史诗成为银幕上的《文成公主》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恢宏的唐蕃和亲场景,更在茶种入藏、工匠西行等细节里,触摸到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的壮阔历程。同样,锡伯族官兵携家带口跨越万里西迁戍边的故事被创作为《大西迁》等作品时,那些顶着风沙在伊犁河畔开垦荒原的身影,那些用满语与维吾尔语交织出的市集叫卖声,早已为“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等理论命题写下了最动人、最具体的注脚。这种故事化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五个共同”理论从学术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命运交响曲:锡伯营官兵戍守卡伦的烽火台,照亮了“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边疆丰碑;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汉地茶商与高原牧民的贸易往来,铺就了“各民族经济相依”的历史经纬;而文成公主带去的医药典籍与吐蕃工匠回赠的毛纺技艺,更在双向交融中印证着“文化相通”的永恒命题。
复杂阐释简单化:做好“翻译”和“桥梁”。要做到民族理论话语的复杂阐释简单化,其核心目标不是“庸俗化”或“片面化”,而是在准确把握理论精髓和现实复杂性的前提下,用清晰、易懂、有温度的语言,让理论走进大众、指导实践、凝聚共识,这是一项“翻译”和“桥梁”工作,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底。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段话以生动朴实的“家常话”替代抽象理论,实现了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语言的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以下多种语言策略实现的:一是用生活化意象替代抽象概念。如将“国家”概念转化为“家园”这一充满温情的意象,唤起人们对家庭归属感的天然认同;用“身份”指代中华民族认同,用“名字”指代公民认同,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象为“中国人”,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联;用“梦想”指代民族复兴目标,将国家愿景转化为个人奋斗动力。二是思想内涵的通俗化表达。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理论转化为各民族“共同经历”叙事,用“共同”前缀将宏大历史观转化为可感知的集体记忆,用“缔造”“创造”等词汇强调各民族在历史中的重要贡献。三是注重传播效果与接受心理,使用“各族人民”“我们”等主语,以“促膝谈心”姿态替代说教,营造平等交流氛围。 (执笔:马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