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夏社会科学院基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以中国发展的确定性,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必将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难得的确定性,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将对世界各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表明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强大的国内大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宁夏要把发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通过“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积极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和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固本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新蝶变”。宁夏传统产业比重高、基础实,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持续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智能化手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端研发创新、效率变革、产品质量变革,推动产品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向深加工、品牌化、高端化升级。推动现代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现代化工、轻工纺织千亿级产业集群,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创新育新,打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引擎”。宁夏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要发挥比较优势、聚集创新资源、聚焦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应用、质量标准等多个环节发力,在优势环节求突破,在细分赛道上下功夫,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新材料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先进算力、生物制造、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扩容提质,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高成长性、强渗透性等特点,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深度融合。生活性服务业对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餐饮、康养、家政、全域旅游等领域服务创新,向品质化、多样化、便利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为以制造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要打造银川、宁东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研发设计、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要强化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打造“数字+制造”“数字+农业”“数字+文旅”等特色农牧产业集群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推动“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不仅包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枢纽、货运码头、各类水利工程、各类电网、管网、网络等有形的设施,也包含数据、算力、算法等无形设施,都能为发展需要提供基础性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集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与未来基础设施于一体。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算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底座。“十五五”时期宁夏要持续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历史机遇、把握“人工智能+”行动的发展机遇,高水平建设中卫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重点引进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推进中卫云基地数据中心集群扩容提质,要不断创新算力服务供给模式,促进算力集约化利用,打造千亿级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通道、节点与数字平台、算法融为一体。为更多企业、社会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算力服务,实现从“冷存储”向“热计算”转型,让全社会享受到技术发展的红利。
要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通对外“大动脉”。推进银川至太原高铁立项、推进中卫至平凉铁路扩能改造,实现宁夏与全国高铁网深度融合。加密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航线网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不断畅通区内“微循环”,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推进贺兰山东麓旅游公路、六盘山生态旅游环线等交旅融合项目,促进全域旅游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尽快推动以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为关键节点,构建“南北贯通、城乡统筹、丰枯调剂”的宁夏现代化骨干水网。要更好地推动基础设施协同融合、智能绿色、安全高效,更好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执笔:王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