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写作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根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没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其他改革与建设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说到底是个责任问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理所当然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要面向中国田野、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无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单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以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中心,形成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情景。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形成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形成文艺精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生动情景。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立足生活的深厚沃土,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做到凭实力“出圈”、靠特色“吸睛”。在文化产品创作中,要提升内容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体系,激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自愿积极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强面向基层群众创作、生产和供给优质文化产品能力。建立和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把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工作重心放在乡镇、城市社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脱贫地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口袋“鼓”起来的同时,心情也“乐”起来。
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重点,积极打造文化建设的新空间。网络空间如今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同样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空间。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并使之贯穿于网络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要深刻把握网上文化的正确性,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成风化人。网络作为舆论传播、信息流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文明建设中,要持续强化内涵和思想引领,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持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构建网上理论传播矩阵,加强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当网络舆情需要权威引导时,决不能失语失声。要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和打通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各环节各领域,按照归口领导、集中统一、高效协调的原则,管好用好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作用,以网络传播正能量,以文化滋养网络世界,以道德塑造诚信观念,不断净化网络文明环境。深入推进“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推进网络法治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环境,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文明新空间。
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牵引,深入推进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国际舆论场仍存在对中国形象的“有色滤镜”和“双重标准”,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尤为迫切。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彰显中国力量。要聚焦发展成就、聚焦价值选择,通过展现中华民族追求梦想、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坚定决心,为各国在发展道路上提供有益借鉴、全新范式。塑造国家形象,离不开文化符号的运用。中华文化符号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文化产物,能够展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与独特魅力。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集中体现了我国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追求,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宝贵资源。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就要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从中提炼出更易于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标识概念,打造中华文化的国家品牌。要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不仅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还要兼顾世界人民的文化心理与审美需求,让国外受众对中国心生向往。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促进宣传、外交、经贸、旅游、体育等领域协调配合,推动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执笔:刘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