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中心
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关乎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作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永葆政治本色,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夯实执政根基,在制度创新中构建长效机制,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作风建设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延安整风运动确立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像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带头下田插秧、朱德同志与战士同挑扁担,这些生动实践诠释了共产党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政治品格。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滋养,把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环境中淡忘了初心使命,在“温水煮青蛙”的安逸生活中消磨了斗争精神。这种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井冈山上的八角楼灯光到延安窑洞的油灯长明,从西柏坡“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到新时代“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红色基因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深层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锚定了历史方位、指明了精神航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深挖红色富矿、赓续精神血脉,才能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让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
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部分党员干部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出现了危险倾向。有的把红色传统当作“老古董”,认为“过去那套不灵了”;有的把优良作风视为“紧箍咒”,抱怨“规矩太多不自在”;还有的在“躺平”中消解奋斗精神,在“佛系”中淡化宗旨意识。信息化时代的文化碰撞加剧了基因传承的复杂性。“饭圈文化”“佛系心态”与红色传统的价值冲突,“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精神的解构,“精致利己主义”对集体观念的消解,构成了多元文化冲击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根本遵循。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养分,当优良作风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我们党就一定能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作风建设的辉煌篇章。
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作风建设根本方向
从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取向。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治沙时,总是随身携带“三件宝”——雨伞、胶鞋、笔记本;谷文昌同志在福建东山治沙造林,带领群众苦干14年,把荒岛变成绿洲。这些模范事迹启示我们,好的作风就是能够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的真挚情怀。历史经验昭示:什么时候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作风建设就充满生机;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面临新挑战。有的干部习惯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以“微信群”代替“进家门”,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看似“数智化”,实则隔心。必须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田间地头,在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任务中锤炼作风。银川“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才能架起党心民心相通的桥梁。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当党员干部都能做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我们党就一定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带领人民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强化制度创新,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从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民主探索,到中央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重建党内法规体系,到新时代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系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制度创新对于作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握制度建设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特征,以系统集成思维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起科学完备、运行有效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党中央以制度建设破题,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改进作风的制度规定,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闭环。这些制度创新既是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管党治党经验的科学总结。
制度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作风建设成效。要建立“制度体检”机制,及时废止“僵尸条款”,修订“悬空政策”,构建科学完备、务实管用的系统。这种系统化建构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建立教育预防、监督约束、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全周期制度链;空间维度上覆盖“四风”隐形变异新表现、基层“微腐败”新动向;主体维度上贯通“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当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丈量作风的“硬标尺”,作风建设就能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跃升。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要让优良作风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令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执笔:孙苗苗)